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國震中心)特別邀請中央氣象局吳建富副主任,於2023年6月19日在國震中心進行專題演講,講題為「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 從陸地航向海洋-海陸聯合觀測」,分享中央氣象之地震測報建置過程與未來規劃。

演講摘要:

臺灣地處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相互碰撞的樞紐點上,地震頻繁,地震測報是臺灣整體地震災害防治工作中重要的一環,地震測報工作的進行必須透過地震觀測儀器的廣泛設置,以便在地震發生時能夠忠實記錄各地的振動訊息,同時地震學的研究與應用也需要仰賴地震觀測網所蒐集之資料來加以分析與驗證。廣義之地震觀測網除了包括可以直接記錄地動訊號的各類型地震儀外,其他地震相關之研究或作業的觀測網,例如研究地震前兆現象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與地下水位監測系統也可以涵蓋在內。氣象局自78年開始升級與擴建短週期地震儀觀測站(CWBSN),81年執行強地動觀測計畫(第1期),著手建置臺灣強地動觀測網(TSMIP)迄今,至111年底共設置有即時地震觀測網567站、強地動觀測網715站及地球物理觀測網196站。

影響臺灣地區的地震有將近70%分布在臺灣陸上地震站網以外的海域內,現有陸上的地震站尚不足以提供有效的監測,因此氣象局於96年開始在臺灣東部海域設置電纜式海底地震儀及海洋物理觀測系統,將地震包圍於臺灣地震網內,大幅增強氣象局現存強地動觀測網即時警報系統的正確性和可信度。此一作為除讓海域的地震定位更為正確,海底觀測網也可以監測海底山崩可能引起的海嘯,作為海嘯預警系統的重要環節。迄今氣象局已完成3期的海纜建置計畫(第3期經費為前瞻基礎建設計畫1.0「建構民生公共物聯網-海陸地震聯合觀測網 」支應),至於第3期海纜效益,以109年8月11日至11月17日期間,發生於臺灣東南部及南部海域規模4.6至5.3計5個地震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可提升地震預警時效將近10秒(預定效益目標)。為強化臺灣南部海域馬尼拉海溝之地震與海嘯防災工作,氣象局於110年開始執行「臺灣南部海域地震與海嘯海底監測系統建置計畫」(第4期海纜觀測系統)。

另為精進都會區強震預警效能,氣象局110年執行前瞻基礎建設計畫2.0「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逐年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客製化開發強震預警系統,111年完成建置大臺北都會區、桃園市客製化地震預警系統,開始上線測試;另外建置且平行測試花蓮縣、臺東縣客製化地震預警系統,經測試,針對111年0918池上地震,客製化地震預警系統於地震後6.9秒產製解算結果,較現有預警系統提前3.8秒,預警盲區半徑縮短約13公里,盲區縮小至原本範圍的41.6%。後續氣象局將在既有基礎上持續提升地震測報效能。

 
   
NCREE | 個資宣告
 
©2005-2025 Powered by CWM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