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颱洪災害,強震的延時短、發生率低,但可能引致極為嚴重的後果;震前作好防震減災與風險管理乃益顯重要。除須了解地震災害的特性外,為克服強震之時空環境差異和歷史災情統計的不足,需強化並善用震災境況模擬技術,探討強震引致災害的種類、數量和分布,藉以協助各級政府、公民營企業等研擬有效的風險管理策略。
本次講習會之講題規劃如下:
(1)活動斷層地震危害度參數及長期滑移速率評估模型:釐清地質資料之活動斷層長期滑移速率和測地學之短期滑移資料在斷層變形模型的應用是一挑戰,對於機率式地震危害度分析結果具高度敏感性。
(2)災難的人文與社會關懷—震災的脆弱度與韌性:以九二一地震為例,介紹國震中心與中研院的合作研究成果,以脆弱度(vulnerability)與韌性(resilience)觀點,探討如何整合科學、人文與社會關懷等面向來剖析震災風險。
(3)從自來水系統震害談維生線系統脆弱度與其減災整備:研析致災性地震中自來水管線與設施的損害,以及其對於供水區域的影響,進而檢討維生線系統的耐震弱點與減災整備之道。
(4)智慧化大量傷患緊急分流就醫模型與醫療量能整備:因應緊急醫療救護服務與應對大量傷患事件的需求日益增加,結合系統模擬與韌性工程概念,已發展不同災害類別的大量傷患分流就醫模擬系統,並提出突發湧入作業能量(surge capacity)之整備建議。
(5)震後緊急醫療效能評估技術:整合個別醫院之建築結構、非結構與設備損害評估,以及就醫人流壅塞模擬技術,探討大規模地震下之傷患送院策略,提升區域整體之緊急醫療效能。
(6)地震風險評估技術與應用:簡介地震風險評估技術,說明地震暴險分析、系統弱點識別、災損推估、機率式風險評估等不同途徑的異同,以及各自適用的領域。
(7)減災之雲端資訊服務的未來展望:介紹國震中心在減災之雲端資訊服務的未來發展,包含線上進行震損評估之TELES Online的研發規劃,以及3D Web GIS的展示與應用。